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,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,旨在提升城市形象,改善市民生活环境,在追求“表面光鲜”的过程中,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权力滥用的问题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河北省三河市发生的招牌改色事件,再次敲响了警钟。
事件回顾: 2023年4月,河北省三河市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牌改色行动,按照市政府的要求,全市所有商铺的招牌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改色,以“提升城市形象”,这一看似简单的行动却引发了市民的不满和质疑,一些商家反映,改色行动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,而且影响了正常经营,更有甚者,一些商家因为未能按时完成改色而被罚款或停业整顿。
面对市民的质疑,三河市政府回应称,改色行动是为了“提升城市形象”,符合“城市美化”的要求,这一回应并未平息市民的不满,相反,随着事件的发酵,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质疑改色行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。
中纪委通报: 2023年5月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三河市招牌改色事件进行了通报,通报指出,三河市在开展招牌改色行动中存在形式主义和权力滥用的问题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
决策过程不透明:三河市政府在决定开展招牌改色行动时,未充分征求市民意见,也未进行科学论证,而是由个别领导拍板决定,导致决策过程不透明,缺乏民主性。
-
执行过程不公正:在改色行动中,一些商家因为未能按时完成改色而被罚款或停业整顿,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商家的经济负担,而且影响了正常经营,一些商家反映,他们在改色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,如材料供应不足、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,这些问题都暴露了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公正和不作为。
-
监督机制不健全:在改色行动中,一些商家反映,他们在改色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,如材料供应不足、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,这些问题都暴露了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公正和不作为。
警示与反思: 三河市招牌改色事件虽然看似小事,但却暴露出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,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,而且损害了市民的利益和权益,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总结,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-
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: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服务市民、改善民生,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,都应该从市民的需求和利益出发,而不是为了追求“表面光鲜”而盲目行动。
-
要完善决策机制:在决策过程中,应该充分征求市民意见,进行科学论证,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,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,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,确保决策得到有效执行。
-
要加强执行力度:在执行过程中,要公正、公平、公开地对待每一个市民,不得因为个人利益或权力滥用而损害市民的权益,要加强监督和问责,对执行不力或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。
-
要注重实际效果: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,都应该注重实际效果,而不是追求“表面光鲜”,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,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三河市招牌改色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,加强自身建设,提高治理水平,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。
发表评论